“中国好人”刘光彩始终坚持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用脚印在泥土里写下“奉献”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交纳党费是很光荣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尤其是对我来说,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党组织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

6月27日下午,2023年四季度“中国好人”、十堰市第九届道德模范刘光彩顶着烈日从郧阳区茶店镇曾家沟果树基地赶到茅箭区五堰街道华悦社区,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鲜艳的党员徽章佩戴在胸前,布满老茧的双手从口袋里掏出党费交给支部负责人,和年轻的同志们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对于每一个流程,他都认真对待。

“脚下只有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永远装着群众。”在研讨交流环节,刘光彩的发言,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是对年轻党员的寄语。这句话,他用了一生去践行。

一腔赤诚

养殖牛蛙端上北京餐桌

今年77岁的刘光彩出生于郧阳区青山镇青树沟村一个普通农家。1965年,他光荣入伍,成为部队卫生员。

1969年退伍之后,刘光彩进入黄龙滩电厂职工医院工作。

“喜欢钻研,主意多,啥事都要搞个明明白白。”提起刘光彩,当年的同事陈欣同记忆犹新。

“黄龙滩电厂1987年建成牛蛙场,经过4年精心养殖,现有种蛙1000多对、商品蛙5000多只、幼蛙8000多只,还培育出大量优质高蛋白饲料黄粉虫,该场专业技术人员常年举办学习班,为附近农民服务。在该场的辅助下,已有4个分场及数十家专业户从事养蛙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黄龙滩电厂牛蛙场为中心的商品蛙基地……”在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的档案室里,一份1991年9月5日的《湖北电力报》被妥善保管,泛黄的报纸揭开了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知道刘光彩脑子活、点子多,厂领导决定让他领衔搞牛蛙养殖。接到任务后,刘光彩星夜兼程,先后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一方面学习技术,另一方面洽谈牛蛙销售事宜。

他还把郧阳地区(十堰市前身)8个牛蛙养殖场全部考察一遍,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记录下来,回家后整理成案例用来学习。

“牛蛙喜欢相互打架,经常因为大蛙咬小蛙导致小蛙死亡……这都是别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在养殖过程中就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刘光彩把善于学习、喜欢钻研的特点用在养殖上,利用黄龙滩电厂优质水源养出了高品质的牛蛙。

一方面潜心养殖,一方面紧盯市场。1990年9月至10月,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让刘光彩想到了牛蛙的销路。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给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发了一封电报,推销我的牛蛙。没想到对方很快就回信了,称所有的物资都已采购到位。”虽然没有卖出去,但这件事给了刘光彩极大的信心,也为他带来了意外收获。

没过多久,刘光彩又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问他还有没有牛蛙。“我一听高兴坏了,不管对方是谁,立即回复说有。后来,我们的牛蛙走出了大山沟,卖到了北京。”刘光彩说。

“我父亲养牛蛙出了名,连我的名字都被同学们改成‘牛蛙’。”回忆起当年的事,刘光彩的儿子刘建辉哭笑不得。

一心为民

最大愿望是帮助农民多挣钱

“山区里种粮食仅够糊口,要想发家致富还是要种经济作物。”1997年,刘光彩“内退”,看到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眼神,他决定学习新技术。

“人过40岁都不学艺了。退休了不好好在家享福,折腾啥呢?”亲戚朋友纷纷劝他,但刘光彩不为所动,独自一人来到北京中农乐果树新技术研究所,开始了为期2年的学习。“那时候每月工资才几百元钱,我每年学费是5000元,即使再难,我也没想过放弃。”刘光彩感慨道。

2005年,他历时数月,到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自费考察金银花种植情况。考察后,他向相关部门建议在十堰推广种植金银花,并率先建起5亩金银花样板示范园。一年到头,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守在示范园里,忙着修剪、移植、管护。

有了示范引领,再加上苦口婆心做群众思想工作,金银花很快在郧阳区得到推广。他培育的“武当一号”和“武当二号”两个金银花新品种,年出圃种苗100万株,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规模化种植。

产量上来了,如何烘干又成了难题。在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的支持下,刘光彩研制出智能化、数字化高温杀青机,实现20分钟湿花进、干花出,填补了当时国内金银花烘干加工领域的空白。

2016年,刘光彩发现十堰有很多农户种桃树,但由于品种不好、管理不科学,一直卖不出好价钱。他决定培育新品种,于是报名参加了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果树种植专业函授学习。

“快70岁了还上大学,传出去不怕人笑话?”老伴打趣道。

“每个星期上六节课,白天在果园干活,晚上回家上课,从未间断。”刘光彩主修桃树种植和葡萄种植,还选修了西瓜种植。

2018年,他以每株20元的价格从安徽引进200株新品种桃树苗。“控制在4米高,主干离地50厘米时开始培育主枝,40厘米后再培育第二个主枝,每三个主枝间形成三角形……”从树高、树形、枝芽的修剪,刘光彩都有严格的标准。

“看这桃子,每个七两左右,每棵树结出的成品果控制在30到35个,多一个,口感和营养都会打折。”刘光彩运用新技术,让桃树15个月就开始挂果,两年后亩产量接近4000公斤,市场上一公斤能卖10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乡亲种上新品种桃树,刘光彩建立苗圃,把新品种桃树苗以每棵5元的成本价出售给果农,还把自己摸索出的技术要点整理后印成资料免费发放给果农,自己掏腰包开技术培训班,帮助果农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自己要挣多少钱,而是帮助农民多挣钱。”刘光彩乐呵呵地说。

一生向党

72岁终圆入党梦

2019年7月1日,对于刘光彩来说是一个光荣而又神圣的日子。这天,72岁的他站在鲜红的党旗下,紧握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我年轻的时候,很多次想向党组织靠拢,但总觉得自己不够格,觉得自己还应该做得更好。”尽管不是党员,但入党的这颗“种子”在刘光彩心中生根发芽,早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2018年,他找到党组织负责人,表达了自己入党的强烈愿望。

加入党组织后,他的信心愈发坚定。“我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为更多农民兄弟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他白天奋战在田间地头,晚上在电脑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农民朋友咨询。

“每天晚上12点以前都没有睡过觉,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刘光彩除了为乡亲们服务,还同时担任7个种植基地的技术顾问。他不仅掌握了桃、李、杏、葡萄等水果高产栽植新技术,而且成为电脑操作的行家里手,“课件、视频都是我自己做,别人很难表达出我的技术特点和想法。”

“先把这根枝条向外推,然后轻轻旋转,顺着方向拉到怀里,抓紧后再把根部10厘米的芽抹掉,这样就把废枝变成了结果枝。大家一定要抓住现在枝条半木质化的时机,尽快对果树进行整形……”6月23日,在曾家沟果树基地里,刘光彩通过视频远程指导果农为李子树定形。

“党组织连续多年关心和培养我,给我提供了一个科技平台,让我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能够发挥余热。只要我走得动,就一定为乡亲们服务到底。”扎根山乡20余载,贴进去多少钱,刘光彩没算过;帮助过多少百姓致富,刘光彩也已记不清。但每亩地能种多少株果树,株距是多少,行距是多少,施催芽肥、促果肥、壮果肥、越冬肥的时间等,他如数家珍。

从农村娃到老兵,从医生到农技专家,刘光彩的每一个脚印都写着“奉献”二字。对党无限感恩,对乡亲一片赤诚,刘光彩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蒙丽娜

责任编辑:李欢

“中国好人”刘光彩始终坚持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用脚印在泥土里写下“奉献”

发表时间:2024-07-01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交纳党费是很光荣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尤其是对我来说,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党组织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

6月27日下午,2023年四季度“中国好人”、十堰市第九届道德模范刘光彩顶着烈日从郧阳区茶店镇曾家沟果树基地赶到茅箭区五堰街道华悦社区,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鲜艳的党员徽章佩戴在胸前,布满老茧的双手从口袋里掏出党费交给支部负责人,和年轻的同志们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对于每一个流程,他都认真对待。

“脚下只有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永远装着群众。”在研讨交流环节,刘光彩的发言,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是对年轻党员的寄语。这句话,他用了一生去践行。

一腔赤诚

养殖牛蛙端上北京餐桌

今年77岁的刘光彩出生于郧阳区青山镇青树沟村一个普通农家。1965年,他光荣入伍,成为部队卫生员。

1969年退伍之后,刘光彩进入黄龙滩电厂职工医院工作。

“喜欢钻研,主意多,啥事都要搞个明明白白。”提起刘光彩,当年的同事陈欣同记忆犹新。

“黄龙滩电厂1987年建成牛蛙场,经过4年精心养殖,现有种蛙1000多对、商品蛙5000多只、幼蛙8000多只,还培育出大量优质高蛋白饲料黄粉虫,该场专业技术人员常年举办学习班,为附近农民服务。在该场的辅助下,已有4个分场及数十家专业户从事养蛙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黄龙滩电厂牛蛙场为中心的商品蛙基地……”在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的档案室里,一份1991年9月5日的《湖北电力报》被妥善保管,泛黄的报纸揭开了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知道刘光彩脑子活、点子多,厂领导决定让他领衔搞牛蛙养殖。接到任务后,刘光彩星夜兼程,先后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一方面学习技术,另一方面洽谈牛蛙销售事宜。

他还把郧阳地区(十堰市前身)8个牛蛙养殖场全部考察一遍,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记录下来,回家后整理成案例用来学习。

“牛蛙喜欢相互打架,经常因为大蛙咬小蛙导致小蛙死亡……这都是别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在养殖过程中就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刘光彩把善于学习、喜欢钻研的特点用在养殖上,利用黄龙滩电厂优质水源养出了高品质的牛蛙。

一方面潜心养殖,一方面紧盯市场。1990年9月至10月,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让刘光彩想到了牛蛙的销路。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给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发了一封电报,推销我的牛蛙。没想到对方很快就回信了,称所有的物资都已采购到位。”虽然没有卖出去,但这件事给了刘光彩极大的信心,也为他带来了意外收获。

没过多久,刘光彩又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问他还有没有牛蛙。“我一听高兴坏了,不管对方是谁,立即回复说有。后来,我们的牛蛙走出了大山沟,卖到了北京。”刘光彩说。

“我父亲养牛蛙出了名,连我的名字都被同学们改成‘牛蛙’。”回忆起当年的事,刘光彩的儿子刘建辉哭笑不得。

一心为民

最大愿望是帮助农民多挣钱

“山区里种粮食仅够糊口,要想发家致富还是要种经济作物。”1997年,刘光彩“内退”,看到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眼神,他决定学习新技术。

“人过40岁都不学艺了。退休了不好好在家享福,折腾啥呢?”亲戚朋友纷纷劝他,但刘光彩不为所动,独自一人来到北京中农乐果树新技术研究所,开始了为期2年的学习。“那时候每月工资才几百元钱,我每年学费是5000元,即使再难,我也没想过放弃。”刘光彩感慨道。

2005年,他历时数月,到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自费考察金银花种植情况。考察后,他向相关部门建议在十堰推广种植金银花,并率先建起5亩金银花样板示范园。一年到头,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守在示范园里,忙着修剪、移植、管护。

有了示范引领,再加上苦口婆心做群众思想工作,金银花很快在郧阳区得到推广。他培育的“武当一号”和“武当二号”两个金银花新品种,年出圃种苗100万株,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规模化种植。

产量上来了,如何烘干又成了难题。在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的支持下,刘光彩研制出智能化、数字化高温杀青机,实现20分钟湿花进、干花出,填补了当时国内金银花烘干加工领域的空白。

2016年,刘光彩发现十堰有很多农户种桃树,但由于品种不好、管理不科学,一直卖不出好价钱。他决定培育新品种,于是报名参加了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果树种植专业函授学习。

“快70岁了还上大学,传出去不怕人笑话?”老伴打趣道。

“每个星期上六节课,白天在果园干活,晚上回家上课,从未间断。”刘光彩主修桃树种植和葡萄种植,还选修了西瓜种植。

2018年,他以每株20元的价格从安徽引进200株新品种桃树苗。“控制在4米高,主干离地50厘米时开始培育主枝,40厘米后再培育第二个主枝,每三个主枝间形成三角形……”从树高、树形、枝芽的修剪,刘光彩都有严格的标准。

“看这桃子,每个七两左右,每棵树结出的成品果控制在30到35个,多一个,口感和营养都会打折。”刘光彩运用新技术,让桃树15个月就开始挂果,两年后亩产量接近4000公斤,市场上一公斤能卖10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乡亲种上新品种桃树,刘光彩建立苗圃,把新品种桃树苗以每棵5元的成本价出售给果农,还把自己摸索出的技术要点整理后印成资料免费发放给果农,自己掏腰包开技术培训班,帮助果农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自己要挣多少钱,而是帮助农民多挣钱。”刘光彩乐呵呵地说。

一生向党

72岁终圆入党梦

2019年7月1日,对于刘光彩来说是一个光荣而又神圣的日子。这天,72岁的他站在鲜红的党旗下,紧握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我年轻的时候,很多次想向党组织靠拢,但总觉得自己不够格,觉得自己还应该做得更好。”尽管不是党员,但入党的这颗“种子”在刘光彩心中生根发芽,早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2018年,他找到党组织负责人,表达了自己入党的强烈愿望。

加入党组织后,他的信心愈发坚定。“我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为更多农民兄弟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他白天奋战在田间地头,晚上在电脑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农民朋友咨询。

“每天晚上12点以前都没有睡过觉,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刘光彩除了为乡亲们服务,还同时担任7个种植基地的技术顾问。他不仅掌握了桃、李、杏、葡萄等水果高产栽植新技术,而且成为电脑操作的行家里手,“课件、视频都是我自己做,别人很难表达出我的技术特点和想法。”

“先把这根枝条向外推,然后轻轻旋转,顺着方向拉到怀里,抓紧后再把根部10厘米的芽抹掉,这样就把废枝变成了结果枝。大家一定要抓住现在枝条半木质化的时机,尽快对果树进行整形……”6月23日,在曾家沟果树基地里,刘光彩通过视频远程指导果农为李子树定形。

“党组织连续多年关心和培养我,给我提供了一个科技平台,让我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能够发挥余热。只要我走得动,就一定为乡亲们服务到底。”扎根山乡20余载,贴进去多少钱,刘光彩没算过;帮助过多少百姓致富,刘光彩也已记不清。但每亩地能种多少株果树,株距是多少,行距是多少,施催芽肥、促果肥、壮果肥、越冬肥的时间等,他如数家珍。

从农村娃到老兵,从医生到农技专家,刘光彩的每一个脚印都写着“奉献”二字。对党无限感恩,对乡亲一片赤诚,刘光彩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蒙丽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