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如今的藕塘村大变样,不变的是徐桂梅每天准时送来的凉茶。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给过往路人倒茶。36年如一日送茶,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2018年6月13日,徐桂梅提着凉茶向茶摊走去。
2018年6月13日,徐桂梅往茶缸里续茶。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坐在屋前,望着儿子郑远托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的儿子郑远托在家中的柴灶前烧茶。
2024年7月31日,年事已高的徐桂梅行动不便,儿子郑远托接过接力棒,继续为过往路人送茶。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在家中与村民聊家常。去年,她被当地政府评为“好婆婆”。
2024年7月31日,桂梅亭里,徐桂梅给村里的小孩讲述着送茶的故事。这座凉亭也是因她的善举而修建。
7月3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咸宁市“凉茶奶奶”徐桂梅上榜。
7月31日,时值盛夏,驱车前往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穿过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崭新大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简约古朴的桂梅亭。
凉亭中央的石桌上,大半缸川芎凉茶静静散发着香气。村民们三五成群围坐一起,边喝凉茶边消暑。一旁,满头银发的徐桂梅则摇着蒲扇提醒大家慢点喝。
桂梅亭紧挨厦铺河,是周边几个村村民出山的必经之地,每天南来北往的人不少。打小在大山里熬过,徐桂梅深知赶路后对茶水的渴望。36年前,年近60岁的徐桂梅做了一个决定——免费为过路的村民、行人提供凉茶。
“我帮不上其他忙,做点小事还是可以的!”徐桂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晚上,她用土灶铁罐烧好水,泡上茶叶和川芎,让其自然放凉;早上6点,准时将茶水茶具送到桥头;晚上收工后,将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厦铺河上架起了桥,由只供人行的铁索桥逐渐变成可供车辆通过的石湾大桥;河两边也修起了进村通组、四通八达的宽阔水泥路;原本由一把雨伞撑起的简陋茶亭也变成了简约古朴的桂梅亭,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唯一不变的,是徐桂梅那缸准时奉上的凉茶。
“我十几岁上山砍柴时就喝桂梅婆的茶,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说起徐桂梅,年过五旬的村支书徐德煌感慨道,这么多年,只要路过的车子一声车鸣,老人家就提着茶壶过来了。“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徐桂梅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的带动下,村庄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良好氛围。
“石湾有个老妈妈,思想品德真不差;桥头烧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这是村民梁云娣有感而发创作的山歌,“桂梅精神”也随之流传,涵养了全村乃至全镇的好风气。
近年来,随着老人年岁渐高,儿子郑远托渐渐从母亲手里接过送茶的事务,让这壶萦绕了36年的茶水继续飘香在厦铺的山水之间……(咸宁日报 记者 张大乐 陈红菊 焦姣 特约记者 吴涛 通讯员 方盈颖)
【记者手记】
凡人善举最感人
茶杯的凉,慰藉酷暑里的路人;茶水的香,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简约古朴的桂梅亭中的大茶缸,烹煮烦躁和苦涩,倒出清凉和芬芳,看惯了悲欢离合,“凉茶奶奶”总是默默准备好一壶茶。
“这缸茶水,是我与十里八村乡亲们无言的约定,必须遵守。”如同誓言一般,彰显着她对乡亲们的深厚情谊与守望相助。
一个人偶尔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坚持做下去。“凉茶奶奶”的故事虽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却是一个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的故事、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一直坚持“爱的奉献”的故事。
如果人人见贤思齐,一颗颗爱心叠加起来,丝丝暖意将汇聚成澎湃的暖流,必将有力引领社会风尚向上向善,让社会因处处充满真善美而变得更加美好。
发表时间:2024-08-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4年7月31日,如今的藕塘村大变样,不变的是徐桂梅每天准时送来的凉茶。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给过往路人倒茶。36年如一日送茶,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2018年6月13日,徐桂梅提着凉茶向茶摊走去。
2018年6月13日,徐桂梅往茶缸里续茶。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坐在屋前,望着儿子郑远托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的儿子郑远托在家中的柴灶前烧茶。
2024年7月31日,年事已高的徐桂梅行动不便,儿子郑远托接过接力棒,继续为过往路人送茶。
2024年7月31日,徐桂梅在家中与村民聊家常。去年,她被当地政府评为“好婆婆”。
2024年7月31日,桂梅亭里,徐桂梅给村里的小孩讲述着送茶的故事。这座凉亭也是因她的善举而修建。
7月3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咸宁市“凉茶奶奶”徐桂梅上榜。
7月31日,时值盛夏,驱车前往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穿过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崭新大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简约古朴的桂梅亭。
凉亭中央的石桌上,大半缸川芎凉茶静静散发着香气。村民们三五成群围坐一起,边喝凉茶边消暑。一旁,满头银发的徐桂梅则摇着蒲扇提醒大家慢点喝。
桂梅亭紧挨厦铺河,是周边几个村村民出山的必经之地,每天南来北往的人不少。打小在大山里熬过,徐桂梅深知赶路后对茶水的渴望。36年前,年近60岁的徐桂梅做了一个决定——免费为过路的村民、行人提供凉茶。
“我帮不上其他忙,做点小事还是可以的!”徐桂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晚上,她用土灶铁罐烧好水,泡上茶叶和川芎,让其自然放凉;早上6点,准时将茶水茶具送到桥头;晚上收工后,将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厦铺河上架起了桥,由只供人行的铁索桥逐渐变成可供车辆通过的石湾大桥;河两边也修起了进村通组、四通八达的宽阔水泥路;原本由一把雨伞撑起的简陋茶亭也变成了简约古朴的桂梅亭,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唯一不变的,是徐桂梅那缸准时奉上的凉茶。
“我十几岁上山砍柴时就喝桂梅婆的茶,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说起徐桂梅,年过五旬的村支书徐德煌感慨道,这么多年,只要路过的车子一声车鸣,老人家就提着茶壶过来了。“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徐桂梅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的带动下,村庄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良好氛围。
“石湾有个老妈妈,思想品德真不差;桥头烧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这是村民梁云娣有感而发创作的山歌,“桂梅精神”也随之流传,涵养了全村乃至全镇的好风气。
近年来,随着老人年岁渐高,儿子郑远托渐渐从母亲手里接过送茶的事务,让这壶萦绕了36年的茶水继续飘香在厦铺的山水之间……(咸宁日报 记者 张大乐 陈红菊 焦姣 特约记者 吴涛 通讯员 方盈颖)
【记者手记】
凡人善举最感人
茶杯的凉,慰藉酷暑里的路人;茶水的香,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简约古朴的桂梅亭中的大茶缸,烹煮烦躁和苦涩,倒出清凉和芬芳,看惯了悲欢离合,“凉茶奶奶”总是默默准备好一壶茶。
“这缸茶水,是我与十里八村乡亲们无言的约定,必须遵守。”如同誓言一般,彰显着她对乡亲们的深厚情谊与守望相助。
一个人偶尔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坚持做下去。“凉茶奶奶”的故事虽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却是一个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的故事、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一直坚持“爱的奉献”的故事。
如果人人见贤思齐,一颗颗爱心叠加起来,丝丝暖意将汇聚成澎湃的暖流,必将有力引领社会风尚向上向善,让社会因处处充满真善美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