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个活力涌动的社会,需要一批又一批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大先生。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
前不久,12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几天前,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全国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
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人民教师身上的特质,看到国家、民族、社会对一个群体、一项事业的尊崇与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至高的褒扬,莫大的激励。
此时此刻,我们把敬意和祝福,献给广大的人民教师,瞩望他们高擎明灯,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什么是大先生?不同人眼里,或许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
在古代,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我们今天读《论语》,透过一条条“子曰”,依然能感受那个包容、睿智、可亲的师者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件大事,很多历史人物都在一件或几件上达到了非常之高度,他们中,有不少也是老师。
80多年前,国难危机之时,西南联大结茅立舍,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钱穆、吴大猷、钱钟书、冯友兰、沈从文等一大批名师,以“千秋耻,终当雪”的责任感、“中兴业,须人杰”的使命感,践行“教书救国”,激励“读书报国”,立起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黄大年用毕生精力履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誓言;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张桂梅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把一批又一批女孩送进大学,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共和国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用各自的方式教学生知识,教孩子做人,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个根本问题,需要特别的清醒。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谆谆告诫,振聋发聩。
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先生。每逢教师节,《西游记》里的一张剧照会在朋友圈热传,配的台词是:日后你惹出祸来,不把为师说出来就行。一张略带调侃的图,被很多网友以深情回忆接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满载着学校和老师打下的烙印。学生要从老师那里习得知识,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个活力涌动的社会,需要一批又一批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大先生。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大先生。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人民教师队伍深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涵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增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砥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永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展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才能以强师促强教,以强教助强国。
大先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到的为学、为事、为人三个维度,其实指向的就是在修炼锻造中成为大先生的行动路径,这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足够坚韧、足够执着、足够强大。
老师和我们一样,同食人间烟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很宝贵,为人师者当有这样的志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后顾之忧,卸掉他们肩上不必要的担子,让致敬大先生、成为大先生的风尚流淌在神州大地之上。
教育这门基业,永远不会老。它永远和海,和月,和风,和天空在一起,永远和人的成长发展在一起,永远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光辉未来在一起。(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发表时间:2024-09-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个活力涌动的社会,需要一批又一批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大先生。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
前不久,12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几天前,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全国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
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人民教师身上的特质,看到国家、民族、社会对一个群体、一项事业的尊崇与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至高的褒扬,莫大的激励。
此时此刻,我们把敬意和祝福,献给广大的人民教师,瞩望他们高擎明灯,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什么是大先生?不同人眼里,或许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
在古代,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我们今天读《论语》,透过一条条“子曰”,依然能感受那个包容、睿智、可亲的师者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件大事,很多历史人物都在一件或几件上达到了非常之高度,他们中,有不少也是老师。
80多年前,国难危机之时,西南联大结茅立舍,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钱穆、吴大猷、钱钟书、冯友兰、沈从文等一大批名师,以“千秋耻,终当雪”的责任感、“中兴业,须人杰”的使命感,践行“教书救国”,激励“读书报国”,立起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黄大年用毕生精力履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誓言;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张桂梅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把一批又一批女孩送进大学,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共和国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用各自的方式教学生知识,教孩子做人,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个根本问题,需要特别的清醒。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谆谆告诫,振聋发聩。
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先生。每逢教师节,《西游记》里的一张剧照会在朋友圈热传,配的台词是:日后你惹出祸来,不把为师说出来就行。一张略带调侃的图,被很多网友以深情回忆接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满载着学校和老师打下的烙印。学生要从老师那里习得知识,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个活力涌动的社会,需要一批又一批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大先生。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大先生。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人民教师队伍深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涵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增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砥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永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展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才能以强师促强教,以强教助强国。
大先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到的为学、为事、为人三个维度,其实指向的就是在修炼锻造中成为大先生的行动路径,这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足够坚韧、足够执着、足够强大。
老师和我们一样,同食人间烟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很宝贵,为人师者当有这样的志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后顾之忧,卸掉他们肩上不必要的担子,让致敬大先生、成为大先生的风尚流淌在神州大地之上。
教育这门基业,永远不会老。它永远和海,和月,和风,和天空在一起,永远和人的成长发展在一起,永远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光辉未来在一起。(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