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明更显“气清景明”——襄阳市多举措推动传统祭祀向绿色追思转型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明时节,汉江两岸春意盎然。随着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一场从“烟火缭绕”到“花香满径”的移风易俗实践活动在襄阳城乡蓬勃开展。襄阳市以政策引领、科技赋能、文化浸润为抓手,推动传统祭祀向绿色追思转型,让清明更显“气清景明”。

宣传全域覆盖 文明扎根基层

3月19日,在襄城区庞公街道苏家园社区,一场“平安清明”宣传活动引发居民热议。“以前总觉得烧纸是尽孝心,现在才明白环保祭祀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手持倡议书的张大爷感慨道。

该社区通过“线下入户+线上推送”方式,组织志愿者发放倡议书2000余份,各网格群转发文明祭祀倡议,居民参与率超90%。

襄城区唐家巷社区打出“民兵+志愿者”组合拳,20名民兵组成巡逻队,在重点区域劝阻焚烧行为,同步推广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等新风尚。

在樊城区定中桥社区举办的“清明植树祭先人”活动中,党员曹师傅边培土边说:“种棵树代替烧纸,既绿化环境又寄托思念,咱们社区年年都要办。”

3月25日,襄州区妇联发动“最美家庭”成员走村入户,开展文明祭祀宣传。在程河镇乔庄村,村民王玉荣接过鲜花后说道:“鲜花祭祖,既干净又安心,在外打工的儿女还能通过家庭微信群‘云祭扫’,亲情不减分毫。”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我志愿继承先烈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月25日,高新区第二小学300名师生在襄阳烈士陵园庄严宣誓。

连日来,全市多所中小学将清明祭扫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诵读英烈家书、重写入团誓词等活动,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少年心田。

市烈士陵园采取“云端+实地”双线祭扫模式,推出代献鲜花等服务,同时面向全市发布倡议书,呼吁市民登录中华英烈网祭奠革命英烈。

3月28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老兵宣讲团走进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宣讲员梁发双讲述襄樊战役烽火岁月,少先队员们说:“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要用行动守护。”

智慧服务暖心 效能持续提升

“扫墓专线真方便,即便遇上堵车,下来走两步也就到了。”3月29日,市民李女士乘坐免费专线来到归山陵公墓祭扫。

据悉,市殡仪馆定制了三条扫墓专线,覆盖市区主要通勤路线,3月29日至4月6日每天滚动发班,让市民祭扫无忧。

市公交集团通过数据客流分析、智能调度系统客流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密切关注客流动向,按照“全车上线、全员上岗”的运力保障原则,清明假期(4月4日至6日)计划日发班1271班次、加班119班次,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

3月29日,在岘山文化广场,市民政局举办的“树文明新风,护美好家园”清明主题宣传活动吸引千人参与。电子香烛、虚拟祭台等科技产品引发围观,62岁的陈阿姨现场体验“襄阳白事通”微信小程序后赞叹道:“点几下手机就能献花留言,还能学习惠民殡葬政策,这才是新时代的祭祀方式。”

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公墓发现,鲜花祭祀已成为主流,各网络祭扫平台流量不断攀升。随着绿色殡葬理念的入脑入心,选择生态葬的市民日益增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烟火味”到“文化味”,从“旧习俗”到“新风尚”,襄阳正以文明祭祀“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加快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文明力量。(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徐勇

责任编辑:李欢

让清明更显“气清景明”——襄阳市多举措推动传统祭祀向绿色追思转型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明时节,汉江两岸春意盎然。随着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一场从“烟火缭绕”到“花香满径”的移风易俗实践活动在襄阳城乡蓬勃开展。襄阳市以政策引领、科技赋能、文化浸润为抓手,推动传统祭祀向绿色追思转型,让清明更显“气清景明”。

宣传全域覆盖 文明扎根基层

3月19日,在襄城区庞公街道苏家园社区,一场“平安清明”宣传活动引发居民热议。“以前总觉得烧纸是尽孝心,现在才明白环保祭祀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手持倡议书的张大爷感慨道。

该社区通过“线下入户+线上推送”方式,组织志愿者发放倡议书2000余份,各网格群转发文明祭祀倡议,居民参与率超90%。

襄城区唐家巷社区打出“民兵+志愿者”组合拳,20名民兵组成巡逻队,在重点区域劝阻焚烧行为,同步推广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等新风尚。

在樊城区定中桥社区举办的“清明植树祭先人”活动中,党员曹师傅边培土边说:“种棵树代替烧纸,既绿化环境又寄托思念,咱们社区年年都要办。”

3月25日,襄州区妇联发动“最美家庭”成员走村入户,开展文明祭祀宣传。在程河镇乔庄村,村民王玉荣接过鲜花后说道:“鲜花祭祖,既干净又安心,在外打工的儿女还能通过家庭微信群‘云祭扫’,亲情不减分毫。”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我志愿继承先烈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月25日,高新区第二小学300名师生在襄阳烈士陵园庄严宣誓。

连日来,全市多所中小学将清明祭扫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诵读英烈家书、重写入团誓词等活动,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少年心田。

市烈士陵园采取“云端+实地”双线祭扫模式,推出代献鲜花等服务,同时面向全市发布倡议书,呼吁市民登录中华英烈网祭奠革命英烈。

3月28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老兵宣讲团走进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宣讲员梁发双讲述襄樊战役烽火岁月,少先队员们说:“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要用行动守护。”

智慧服务暖心 效能持续提升

“扫墓专线真方便,即便遇上堵车,下来走两步也就到了。”3月29日,市民李女士乘坐免费专线来到归山陵公墓祭扫。

据悉,市殡仪馆定制了三条扫墓专线,覆盖市区主要通勤路线,3月29日至4月6日每天滚动发班,让市民祭扫无忧。

市公交集团通过数据客流分析、智能调度系统客流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密切关注客流动向,按照“全车上线、全员上岗”的运力保障原则,清明假期(4月4日至6日)计划日发班1271班次、加班119班次,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

3月29日,在岘山文化广场,市民政局举办的“树文明新风,护美好家园”清明主题宣传活动吸引千人参与。电子香烛、虚拟祭台等科技产品引发围观,62岁的陈阿姨现场体验“襄阳白事通”微信小程序后赞叹道:“点几下手机就能献花留言,还能学习惠民殡葬政策,这才是新时代的祭祀方式。”

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公墓发现,鲜花祭祀已成为主流,各网络祭扫平台流量不断攀升。随着绿色殡葬理念的入脑入心,选择生态葬的市民日益增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烟火味”到“文化味”,从“旧习俗”到“新风尚”,襄阳正以文明祭祀“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加快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文明力量。(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徐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