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图藏珍”系列出版成果——《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
青年读者参观古籍展。
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左二)指导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
2025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湖北省图书馆顺利通过审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同期入选的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此番入选是对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我省古籍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
妙手护古籍文脉永流传
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收藏丰富,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46万余册(件),馆藏古籍中有12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80部古籍入选《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2008年,湖北省图书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湖北省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湖北省图书馆成立, 2015年华中地区第一家古籍修复传习所在省图设立,2016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古籍保护协会。
我省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悉心指导、带领全省各级各类古籍保护单位扎实开展各类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其中“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在项目开展期间,湖北省图书馆积极带动各地区各单位筹建古籍修复室、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培训、举办古籍修复技艺公众教育互动活动,形成一套具有湖北特色的古籍修复工作体系。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持续改善古籍保存条件,提升古籍修复能力。馆内设有独立的古籍修复室,配备了纸浆补书机、纤维分析仪、拉力分析仪、高精度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始终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修复了一批珍贵古籍,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湖北省古籍保护从业人员由过去的5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7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30余人。部分青年古籍保护工作者具有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
通过“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同全省各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采取“项目+实训”模式为相关单位量身打造出一批古籍修复人才,极大缓解了古籍修复力量的日常紧缺问题。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每年从各古籍收藏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同时坚持每年举办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至2024年,已举办至22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编目等方面。
多样态数字新生古籍走进现代生活
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合高校图书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对古籍以及修复技艺进行活化利用。线下配合时令节气和馆内重大活动,举办多场雕版拓印、书经抄写、古籍装帧活动,推出湖北省古籍修复技艺展,让读者沉浸式了解古籍修复技艺。
2021年,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承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巡展,三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首次出京展出,成为反响空前的现象级展览。
“养在深闺”的古籍,通过数字化变身,降低了读者接触的门槛。湖北省图书馆严格按照古籍数字化相关标准,坚持有效保护与数字复制相结合,依类对馆藏珍稀古籍进行数字化扫描。经过逐年投入积累,现有近100万拍的古籍数字化影像文件。在此基础上,以特色馆藏为重点,着力建设《湖北方志》和《湖北家谱》两个特色数字资源库。
2020年,湖北省图书馆启动“鄂图藏珍”整理出版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本馆与湖北地区公共馆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并影印出版。已合作出版《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本日记四种》《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民国时期预约样本辑存》《湖北省图书馆藏稀见明清总集选刊》《苍虬阁诗稿七种》《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抄本丛刊》《襄阳张氏未刊稿》《恩施州图书馆藏饶应祺稿抄本文献》等10个系列300余册,此外《湖北省图书馆藏珍本古籍图录》《湖北省图书馆藏善本题跋辑录》也即将出版。本馆古籍整理出版成果获得学界和业界的一致肯定,整理出版规模在中部地区位居首位,全国前列。
2023年,湖北方志馆成立,湖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保护利用提档升级,现藏方志旧志3300余种5500余部,新修方志12000余种2万余册。湖北省图书馆参与湖北重大文化工程《荆楚文库》编撰,并独立承担《荆楚文库·方志编》的编撰工作;“湖北晒谱节”开全国之先河,成为地方文献宣传推广的重要品牌。
古籍保护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
将古籍保护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是培养新时代古籍人才的重要创新。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直接指导下,2025年“古籍薪火 十校相传——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将在省内10余所高校嵌入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并开展古籍保护技艺体验互动活动,构建“政—校—馆”协同机制,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湖北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将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江汉大学、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实施。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联系相关高校,结合教学实际,邀请业界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实践案例等与古籍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管理等方面内容的专题讲座。在活动现场共同开展古籍知识阅读推广和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如修复展示、拓印体验、古籍仿写临摹等。
结合湖北省图书馆丰富的古籍主题数据库,在高校通过展览展示场景搭建,推介学校师生免费使用主题数据库,配合古籍修复和文本传承,探索古籍活化应用,提升古籍主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发表时间:2025-04-02 来源:湖北日报
“鄂图藏珍”系列出版成果——《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
青年读者参观古籍展。
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左二)指导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
2025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湖北省图书馆顺利通过审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同期入选的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此番入选是对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我省古籍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
妙手护古籍文脉永流传
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收藏丰富,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46万余册(件),馆藏古籍中有12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80部古籍入选《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2008年,湖北省图书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湖北省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湖北省图书馆成立, 2015年华中地区第一家古籍修复传习所在省图设立,2016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古籍保护协会。
我省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悉心指导、带领全省各级各类古籍保护单位扎实开展各类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其中“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在项目开展期间,湖北省图书馆积极带动各地区各单位筹建古籍修复室、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培训、举办古籍修复技艺公众教育互动活动,形成一套具有湖北特色的古籍修复工作体系。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持续改善古籍保存条件,提升古籍修复能力。馆内设有独立的古籍修复室,配备了纸浆补书机、纤维分析仪、拉力分析仪、高精度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始终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修复了一批珍贵古籍,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湖北省古籍保护从业人员由过去的5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7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30余人。部分青年古籍保护工作者具有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
通过“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同全省各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采取“项目+实训”模式为相关单位量身打造出一批古籍修复人才,极大缓解了古籍修复力量的日常紧缺问题。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每年从各古籍收藏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同时坚持每年举办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至2024年,已举办至22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编目等方面。
多样态数字新生古籍走进现代生活
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合高校图书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对古籍以及修复技艺进行活化利用。线下配合时令节气和馆内重大活动,举办多场雕版拓印、书经抄写、古籍装帧活动,推出湖北省古籍修复技艺展,让读者沉浸式了解古籍修复技艺。
2021年,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承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巡展,三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首次出京展出,成为反响空前的现象级展览。
“养在深闺”的古籍,通过数字化变身,降低了读者接触的门槛。湖北省图书馆严格按照古籍数字化相关标准,坚持有效保护与数字复制相结合,依类对馆藏珍稀古籍进行数字化扫描。经过逐年投入积累,现有近100万拍的古籍数字化影像文件。在此基础上,以特色馆藏为重点,着力建设《湖北方志》和《湖北家谱》两个特色数字资源库。
2020年,湖北省图书馆启动“鄂图藏珍”整理出版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本馆与湖北地区公共馆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并影印出版。已合作出版《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本日记四种》《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民国时期预约样本辑存》《湖北省图书馆藏稀见明清总集选刊》《苍虬阁诗稿七种》《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抄本丛刊》《襄阳张氏未刊稿》《恩施州图书馆藏饶应祺稿抄本文献》等10个系列300余册,此外《湖北省图书馆藏珍本古籍图录》《湖北省图书馆藏善本题跋辑录》也即将出版。本馆古籍整理出版成果获得学界和业界的一致肯定,整理出版规模在中部地区位居首位,全国前列。
2023年,湖北方志馆成立,湖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保护利用提档升级,现藏方志旧志3300余种5500余部,新修方志12000余种2万余册。湖北省图书馆参与湖北重大文化工程《荆楚文库》编撰,并独立承担《荆楚文库·方志编》的编撰工作;“湖北晒谱节”开全国之先河,成为地方文献宣传推广的重要品牌。
古籍保护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
将古籍保护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是培养新时代古籍人才的重要创新。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直接指导下,2025年“古籍薪火 十校相传——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将在省内10余所高校嵌入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并开展古籍保护技艺体验互动活动,构建“政—校—馆”协同机制,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湖北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将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江汉大学、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实施。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联系相关高校,结合教学实际,邀请业界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实践案例等与古籍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管理等方面内容的专题讲座。在活动现场共同开展古籍知识阅读推广和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如修复展示、拓印体验、古籍仿写临摹等。
结合湖北省图书馆丰富的古籍主题数据库,在高校通过展览展示场景搭建,推介学校师生免费使用主题数据库,配合古籍修复和文本传承,探索古籍活化应用,提升古籍主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