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房陵大地,万物勃发。行走在房县街头巷尾,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智慧停车场井然有序,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文旅产业活力迸发……一场以文明为底色的幸福变革,正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魅力。
以文惠民 老城焕新绘就民生答卷
3月30日,记者走进房县城关镇老城社区石油小区,整洁雅致的真石漆外墙、平整开阔的沥青路面、整齐停放的电动车等,让人眼前一亮。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老破小”,已然换了副模样,成为房县老旧小区改造的示范样板。
“小区以前污水横流、灰尘漫天、车辆乱停,没有人管。现如今,卫生有人打扫,下楼就是花园,大伙儿都愿意出来活动!”75岁居民李宏成高兴地说。
近年来,房县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先后投资3.8亿元实施168个老旧小区分类改造,既有“面子”上的外墙翻新、管线入地,更有“里子”上的适老化改造、公共空间再造,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过去找车位像‘打游击’,现在手机能查空位,1小时内停车还免费,真是暖心又惠民。”3月30日,在房县城关镇吉甫路智慧停车场,停好车的车主郭盛龙为该县“金边银角”工程点赞。
近年来,房县盘活87处闲置地块建成52个智慧停车场,新增5000余个车位,叠加机关单位错时共享停车位机制,让“停车难”转化为“有位有序”的城市新风景。
农贸市场改造后,智慧化交易区与便民服务区相映成趣;26个“口袋公园”星罗棋布,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和46公里绿道编织成生态网络;7处护城河“口袋舞台”定期上演文化惠民节目,文明新风与市井生活水乳交融……在房县,一系列惠民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活力。
以文化人 新风化雨润泽和美乡村
3月29日,记者在房县青峰镇青峰街社区看到,古朴雅致的文化礼堂宽敞明亮,墙上张贴的婚丧嫁娶村规民约清晰明了。
数年前,名目繁多的“人情债”让村民不堪重负。“那时候,一年吃酒席都要花费上万元,‘人情债’压得人喘不过气。”青峰街社区居民刘大爷说,“现在好了,按照村规民约办事,大家都轻松,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近年来,房县通过推行“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人情新风,破除巧立名目的人情陋习,户均年礼金支出下降80%以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减负清单”广受赞誉。
文明新风不仅要做“减法”,更需善做“加法”。在房县,“好人文化”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2024年,该县涌现“中国好人”候选人1名、“湖北好人”1名、“十堰好人・楷模”4名。
退役军人“南水北调守井人”志愿服务队队长陈宗保,带领队员累计巡河护水3万余公里,用行动诠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
在白鹤镇,“文明储蓄所”用积分兑换引导垃圾分类;在房县实验小学,“小手拉大手”活动让3万个家庭签订文明公约……如今,368支志愿服务队如星火遍布房县城乡,“日行一善”渐成风尚,房县人正用文化自信浇灌出满城芬芳。
以文兴业 厚植沃土激活发展引擎
夜幕初垂,西关印象街区流光溢彩,《诗经》雅乐悠扬,黄酒醇香四溢。身着汉服的游客手提花灯穿行其间,沉浸式体验房陵文化魅力。
近年来,房县深挖诗经、黄酒、忠孝文化内涵,匠心打造八大文旅综合体。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突破17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6亿元,将“文化IP”转化为“真金白银”。
产城融合战略正释放强劲“磁场效应”。在房县纺织产业园内,恒达纺织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8天,见证“房县速度”新标杆;“一件事一次办”智慧政务平台将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半天;“局长走流程”活动累计疏通审批堵点127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从老城街巷的青砖黛瓦到新城社区的智慧服务,从盘峪河畔的生态蝶变到工业园区的创新热潮,房县以文明创建为画笔,勾勒山水与人文交融、传统与现代辉映的壮美画卷,文明之花正在房陵大地华丽绽放。(十堰日报 记者叶楚榕 特约记者 唐敏 杜达巍)
发表时间:2025-04-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阳春时节,房陵大地,万物勃发。行走在房县街头巷尾,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智慧停车场井然有序,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文旅产业活力迸发……一场以文明为底色的幸福变革,正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魅力。
以文惠民 老城焕新绘就民生答卷
3月30日,记者走进房县城关镇老城社区石油小区,整洁雅致的真石漆外墙、平整开阔的沥青路面、整齐停放的电动车等,让人眼前一亮。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老破小”,已然换了副模样,成为房县老旧小区改造的示范样板。
“小区以前污水横流、灰尘漫天、车辆乱停,没有人管。现如今,卫生有人打扫,下楼就是花园,大伙儿都愿意出来活动!”75岁居民李宏成高兴地说。
近年来,房县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先后投资3.8亿元实施168个老旧小区分类改造,既有“面子”上的外墙翻新、管线入地,更有“里子”上的适老化改造、公共空间再造,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过去找车位像‘打游击’,现在手机能查空位,1小时内停车还免费,真是暖心又惠民。”3月30日,在房县城关镇吉甫路智慧停车场,停好车的车主郭盛龙为该县“金边银角”工程点赞。
近年来,房县盘活87处闲置地块建成52个智慧停车场,新增5000余个车位,叠加机关单位错时共享停车位机制,让“停车难”转化为“有位有序”的城市新风景。
农贸市场改造后,智慧化交易区与便民服务区相映成趣;26个“口袋公园”星罗棋布,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和46公里绿道编织成生态网络;7处护城河“口袋舞台”定期上演文化惠民节目,文明新风与市井生活水乳交融……在房县,一系列惠民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活力。
以文化人 新风化雨润泽和美乡村
3月29日,记者在房县青峰镇青峰街社区看到,古朴雅致的文化礼堂宽敞明亮,墙上张贴的婚丧嫁娶村规民约清晰明了。
数年前,名目繁多的“人情债”让村民不堪重负。“那时候,一年吃酒席都要花费上万元,‘人情债’压得人喘不过气。”青峰街社区居民刘大爷说,“现在好了,按照村规民约办事,大家都轻松,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近年来,房县通过推行“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人情新风,破除巧立名目的人情陋习,户均年礼金支出下降80%以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减负清单”广受赞誉。
文明新风不仅要做“减法”,更需善做“加法”。在房县,“好人文化”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2024年,该县涌现“中国好人”候选人1名、“湖北好人”1名、“十堰好人・楷模”4名。
退役军人“南水北调守井人”志愿服务队队长陈宗保,带领队员累计巡河护水3万余公里,用行动诠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
在白鹤镇,“文明储蓄所”用积分兑换引导垃圾分类;在房县实验小学,“小手拉大手”活动让3万个家庭签订文明公约……如今,368支志愿服务队如星火遍布房县城乡,“日行一善”渐成风尚,房县人正用文化自信浇灌出满城芬芳。
以文兴业 厚植沃土激活发展引擎
夜幕初垂,西关印象街区流光溢彩,《诗经》雅乐悠扬,黄酒醇香四溢。身着汉服的游客手提花灯穿行其间,沉浸式体验房陵文化魅力。
近年来,房县深挖诗经、黄酒、忠孝文化内涵,匠心打造八大文旅综合体。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突破17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6亿元,将“文化IP”转化为“真金白银”。
产城融合战略正释放强劲“磁场效应”。在房县纺织产业园内,恒达纺织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8天,见证“房县速度”新标杆;“一件事一次办”智慧政务平台将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半天;“局长走流程”活动累计疏通审批堵点127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从老城街巷的青砖黛瓦到新城社区的智慧服务,从盘峪河畔的生态蝶变到工业园区的创新热潮,房县以文明创建为画笔,勾勒山水与人文交融、传统与现代辉映的壮美画卷,文明之花正在房陵大地华丽绽放。(十堰日报 记者叶楚榕 特约记者 唐敏 杜达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