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2点的阳光斜斜切进楼道,罗贵庆解下沾着灰渍的保洁围裙,端起饭菜一路小跑到一楼房屋门前。门未开,屋内已传来一声热情地回应:“罗姐又来啦!”
“老谭,今儿有冬瓜炖排骨!”罗贵庆端出饭菜,蒸腾的香味弥漫小屋。床榻上,谭祥安半边身子陷在棉被里,努力冲她笑着。
3年来,这间小屋总是进行着这样的对话。1095次免费为租住户谭祥安送饭,12年坚持不涨租金,这间出租屋里永远充盈着饭菜的香和罗贵庆的暖。
初遇——
4000元租金,异乡筑暖巢
2012年初秋,建筑工人谭祥安一家拖着行李箱,局促地站在罗贵庆的自建楼前。这栋位于恩施市金子坝街道黄泥坝社区的小楼,成了他们在城里安身的第一站。
“每年4000元租金,一室一厅带厨卫。”罗贵庆爽快的招呼声,让忐忑的谭祥安瞬间安心。
那时的谭祥安壮得像头牛,皮肤晒得发亮,妻子王咏梅话不多,总是低着头收拾屋子,儿子谭东青(化名)刚读初中,见了罗贵庆就腼腆地喊“阿姨”。
罗贵庆对他们说:“搬来了,就是一家人。”
起初,王咏梅只当罗贵庆是客套,只知道这个出租屋便是他们一家在恩施城区安身立命的根;那时候,他们也从未想过,这简单的客套话会成为日后最坚实的依靠。
12年来,其他房东的租金涨了又涨,唯有谭祥安家的租金始终停在4000元。
“都是苦过来的人,能帮就帮。”罗贵庆搓着因常年做保洁皲裂的手,笑得坦然。
守护——
1095天送餐,灶火共寒暑
2021年的秋雨格外冷,谭祥安突发脑梗倒在了家里,命运给这个家庭砸出了巨大的窟窿——偏瘫、失去劳动能力,医药费掏空了积蓄。
曾经那个为家庭遮风挡雨的顶梁柱,如今连最简单的起身、行走都成了奢望。儿子谭东青职中在读,也正是需要关怀和支持的年龄,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王咏梅肩头。
为了维持生计,王咏梅必须出去工作,出门上早班,下晚班,回来又得给丈夫擦洗翻身。看着病床上目光呆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她以泪洗面,心中的委屈直往肚子里咽。
“你去上班,老谭中午的饭交给我。”“这个家要撑下去,儿子要读书,你放心去找工作,你爱人我们一起想办法照顾。”罗贵庆握着王咏梅的手安慰道,让王咏梅原本冰冷的心有了一丝温度。
从此之后,罗贵庆有了新日程:下班时间一到,脱下工装就往家里跑。一到家,便系上她那条洗得有些发白的围裙,熟练地在厨房里忙碌起来,锅碗瓢盆碰撞出温暖的音符。谭祥安的午饭有了着落。
如果碰上实在抽不开身的时候,罗贵庆的老伴王永久会接下接力棒。不论刮风下雨,他们总是准时出现在谭祥安的床边,将一碗热腾腾的饭菜递到他手中。
从那时起,“不让老谭饿着”就成了罗贵庆每天心里惦记的事。
3年1095餐,送饭接力从未中断。简单的饭菜,每一口都蕴含着罗贵庆夫妇对租户深深的关怀与帮助。
2025年3月,初春的阳光轻柔地照在罗贵庆的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暖光。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但那一双眼睛,总是透着和善与温暖,笑起来的时候,眉眼弯弯,让人心里不自觉就亲近了几分。
“快来哟!”听到屋内谭祥安的呼喊声,罗贵庆赶紧起身跑进出租屋,只见谭祥安已经自己从客厅桌边慢慢挪到了卧室门前,并嘟囔着“鞋子鞋子”。
罗贵庆俯下身子,轻声地回应着:“知道了,你别动,我来给你穿。”这暖心的一幕似乎是那么地寻常。
“我们这一住就是12年。”“当时医生说康复希望很渺茫,但现在老谭能扶着助行器慢慢挪步了。”王咏梅摩挲着丈夫谭祥安已经能微微活动的手指,低头诉说,“以前还有人嫌弃和嘲笑我们,幸好有罗姐帮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她。”
提及这些,王咏梅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光。
“我也没做什么,都是顺手的事。”面对王咏梅的声声感谢,罗贵庆有些不知所措。她说:“我只想着这个小家不能散。”
阳光下,罗贵庆指着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打趣道:“你看这楼上楼下晒的衣裳,哪分得清是租户还是住户?”
微光虽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罗贵庆的小楼里,善意早已超越契约,变成流淌在楼道里的浓浓亲情,一场关于善意与坚守的叙事仍在继续。(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通讯员 夏 季 叶灿灿)
发表时间:2025-04-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正午12点的阳光斜斜切进楼道,罗贵庆解下沾着灰渍的保洁围裙,端起饭菜一路小跑到一楼房屋门前。门未开,屋内已传来一声热情地回应:“罗姐又来啦!”
“老谭,今儿有冬瓜炖排骨!”罗贵庆端出饭菜,蒸腾的香味弥漫小屋。床榻上,谭祥安半边身子陷在棉被里,努力冲她笑着。
3年来,这间小屋总是进行着这样的对话。1095次免费为租住户谭祥安送饭,12年坚持不涨租金,这间出租屋里永远充盈着饭菜的香和罗贵庆的暖。
初遇——
4000元租金,异乡筑暖巢
2012年初秋,建筑工人谭祥安一家拖着行李箱,局促地站在罗贵庆的自建楼前。这栋位于恩施市金子坝街道黄泥坝社区的小楼,成了他们在城里安身的第一站。
“每年4000元租金,一室一厅带厨卫。”罗贵庆爽快的招呼声,让忐忑的谭祥安瞬间安心。
那时的谭祥安壮得像头牛,皮肤晒得发亮,妻子王咏梅话不多,总是低着头收拾屋子,儿子谭东青(化名)刚读初中,见了罗贵庆就腼腆地喊“阿姨”。
罗贵庆对他们说:“搬来了,就是一家人。”
起初,王咏梅只当罗贵庆是客套,只知道这个出租屋便是他们一家在恩施城区安身立命的根;那时候,他们也从未想过,这简单的客套话会成为日后最坚实的依靠。
12年来,其他房东的租金涨了又涨,唯有谭祥安家的租金始终停在4000元。
“都是苦过来的人,能帮就帮。”罗贵庆搓着因常年做保洁皲裂的手,笑得坦然。
守护——
1095天送餐,灶火共寒暑
2021年的秋雨格外冷,谭祥安突发脑梗倒在了家里,命运给这个家庭砸出了巨大的窟窿——偏瘫、失去劳动能力,医药费掏空了积蓄。
曾经那个为家庭遮风挡雨的顶梁柱,如今连最简单的起身、行走都成了奢望。儿子谭东青职中在读,也正是需要关怀和支持的年龄,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王咏梅肩头。
为了维持生计,王咏梅必须出去工作,出门上早班,下晚班,回来又得给丈夫擦洗翻身。看着病床上目光呆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她以泪洗面,心中的委屈直往肚子里咽。
“你去上班,老谭中午的饭交给我。”“这个家要撑下去,儿子要读书,你放心去找工作,你爱人我们一起想办法照顾。”罗贵庆握着王咏梅的手安慰道,让王咏梅原本冰冷的心有了一丝温度。
从此之后,罗贵庆有了新日程:下班时间一到,脱下工装就往家里跑。一到家,便系上她那条洗得有些发白的围裙,熟练地在厨房里忙碌起来,锅碗瓢盆碰撞出温暖的音符。谭祥安的午饭有了着落。
如果碰上实在抽不开身的时候,罗贵庆的老伴王永久会接下接力棒。不论刮风下雨,他们总是准时出现在谭祥安的床边,将一碗热腾腾的饭菜递到他手中。
从那时起,“不让老谭饿着”就成了罗贵庆每天心里惦记的事。
3年1095餐,送饭接力从未中断。简单的饭菜,每一口都蕴含着罗贵庆夫妇对租户深深的关怀与帮助。
2025年3月,初春的阳光轻柔地照在罗贵庆的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暖光。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但那一双眼睛,总是透着和善与温暖,笑起来的时候,眉眼弯弯,让人心里不自觉就亲近了几分。
“快来哟!”听到屋内谭祥安的呼喊声,罗贵庆赶紧起身跑进出租屋,只见谭祥安已经自己从客厅桌边慢慢挪到了卧室门前,并嘟囔着“鞋子鞋子”。
罗贵庆俯下身子,轻声地回应着:“知道了,你别动,我来给你穿。”这暖心的一幕似乎是那么地寻常。
“我们这一住就是12年。”“当时医生说康复希望很渺茫,但现在老谭能扶着助行器慢慢挪步了。”王咏梅摩挲着丈夫谭祥安已经能微微活动的手指,低头诉说,“以前还有人嫌弃和嘲笑我们,幸好有罗姐帮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她。”
提及这些,王咏梅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光。
“我也没做什么,都是顺手的事。”面对王咏梅的声声感谢,罗贵庆有些不知所措。她说:“我只想着这个小家不能散。”
阳光下,罗贵庆指着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打趣道:“你看这楼上楼下晒的衣裳,哪分得清是租户还是住户?”
微光虽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罗贵庆的小楼里,善意早已超越契约,变成流淌在楼道里的浓浓亲情,一场关于善意与坚守的叙事仍在继续。(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通讯员 夏 季 叶灿灿)